重新理解經濟危機:很多增長是掠奪性的
時間:2016-06-16 作者:大家
經濟增長一定是好事嗎?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個問題或許顯得突兀,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或許是對此進行辨析并修正那種理所當然的答案的時候了。
僅從表面來看,很多時候經濟增長都未必是好事,很多增長是掠奪性的,不可持續(xù)的,通常講的涸澤而漁就是這個道理。除了一般的要素投入,經濟增長往往還有其他代價的,比如環(huán)境成本,資源消耗等等,也就是通常說的外部性,外部性的積累可能造成災難??杀氖牵藗兺ǔP枰獞K痛的經驗才能了解經濟活動的外部性,而遑論控制經濟活動的外部性。
更實質的問題或許是經濟增長——誰的增長?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分配問題,是一個具有文化敏感性并且需要合理制度才能回應的重要問題。在缺乏合理分配制度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可以和大多數(shù)人的福祉改善無關。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前,南方種植園經濟快速發(fā)展,但對黑人奴隸來說,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多大改善。經濟發(fā)展成果的分配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而在政治權利缺失,政治權力以倒金字塔方式存在的社會來說,分配不公是不可避免的,經濟學界通常用基尼系數(shù)來衡量收入差距,而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這意味著經濟發(fā)展制造的財富并沒有合理的分配,這樣的發(fā)展對于很多階層來說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經濟增長也未必帶來社會穩(wěn)定,很多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陷入所謂的增長的陷阱,經濟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社會秩序混亂,各種政治力量廝殺,巴西、阿根廷都有這種經歷,而委內瑞拉則是最新的例子。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fā)展其實已經降低了大家的風險意識,很多人都認為經濟發(fā)展是理所當然的,人們習慣了GDP以某種增幅保持增長,即使增幅數(shù)據有高有低,但增長本身總帶來很多安慰,大家都缺乏在經濟危機狀況下的生存體驗,同時人們會簡單地把經濟發(fā)展和經濟危機作為偏好的兩極,機械地認為經濟發(fā)展是好的,而經濟危機則是不好的。如果考慮到增長的代價和分配等一系列視角,我們認為經濟增長不一定是好事,同理,經濟危機不一定是壞事。
要挑戰(zhàn)這種公眾認知模式并不容易,尤其是關于經濟危機,人們早已形成某種刻板認知,一提到經濟危機,似乎就會引發(fā)某種本能的排斥甚至恐慌。但稍微辨析一下經濟邏輯,我們就明白經濟危機并不一定是壞事,它是市場內在的糾錯機制。
經濟活動是有一定周期性的,有關經濟周期的形成機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新古典經濟學通認為經濟周期是由于市場供需主體為了解決信息,判斷和交易成本而導致的不同的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蘇這四個階段來標識。哈耶克等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則認為,大蕭條的根源在于信貸市場的信用擴張。市場在信用擴張的初期表現(xiàn)為繁榮,這種繁榮的持續(xù)只能靠進一步的信用擴張才能維持,而當信用擴張一旦停止甚至緊縮時,原來被誤導的錯誤投資就會通過大蕭條的形式,成為市場出清過程。
其實,更仔細地辨析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經濟繁榮、蕭條、危機、復蘇,這種人為設定的范疇更多是基于描述的方便,而不是價值的論定。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價值上認定危機或者蕭條是不可欲的,人為干預或許可以扭曲延緩這種周期,但并沒有能力完全消除蕭條和危機。歷史經驗也表明,當人們試圖有意延緩這種危機的時候,等到下次危機到來時,其后果往往更加猛烈。
反過來說,只要處理得當,經濟危機之后,經濟體可以在一個更高層次發(fā)展,這個以美國經濟的周期性表現(xiàn)最為典型?!笆挆l是一個‘恢復’過程,而不是充滿邪惡的災難,在繁榮帶來了扭曲之后,蕭條使經濟重回正軌,這是必要而有益的?!?根據奧地利學派的觀點,人為造成的繁榮一定會伴隨一個衰退。不恰當?shù)恼深A,尤其是錯誤的貨幣政策,往往使得經濟危機更加深重。
根據筆者的觀察和分析,當下中國可能處在經濟危機前夜,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債務危機高懸,投機信貸和旁氏信貸當?shù)?,人民幣匯率承壓,資本外流趨勢勢不可擋,低靡的市場情緒,半死不活的資本市場,超過280%的債務/GDP比例,這些因素匯總起來,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條件已經成熟。由于官方多次通過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組合來延緩危機爆發(fā),那么當危機真正到來的時候,往往可能是一場超級危機。
如同美國次貸危機所展示的那樣,經濟危機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劇目,伴隨著泡沫破裂,房價暴跌,引發(fā)金融機構倒閉、股票暴跌、失業(yè)劇增、經濟增速下滑、經濟衰退等一系列現(xiàn)象,這個過程可能歷時3到5年時間,經過痛苦的經濟結構調整,或由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帶來效率提高,經濟體才能逐步恢復增長。
東南亞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這類對經濟危機的符號化表述,促使人們切換到和危機相應的特定編碼系統(tǒng),導致心態(tài)、意識和行為調整,無數(shù)個體自主自覺的調適行為,疊加和綜合起來就是社會走出危機的過程。
但在當下,經濟危機雖已逼近,卻因為話語禁忌而始終不得其名,如何把各種經濟癥狀整合起來,轉換為一個完整的敘述,形成更有穿透力的意涵,這是一種挑戰(zhàn)。莫名危機造成的后果,恰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對經濟危機的闡釋,在社會心理意義上,甚至比經濟危機本身還要重要。各種有關經濟危機的話語,已經蔓延很久,經濟危機固然可怕,但經濟危機絕不是來自地獄的蝙蝠,合理化對經濟危機的理解,等于理性化人們的生活和行為。對經濟危機描述背后,是一場影響社會心理和公眾預期的話語爭奪戰(zhàn)。
站在經濟社會危機的當口,做鴕鳥狀是可以理解的,但更恰當?shù)淖藨B(tài)或許是理解危機,擁抱危機,促進危機的變化,從根本上改善經濟運轉的制度和環(huán)境基礎。我們正在經歷的并不是一場普通的衰退,而是一場巨大而深刻的經濟調整。需要再次重申,經濟危機并不一定是壞事。某種意義上,經濟危機就是一次遲到的、強制性的調整。這些我們平時經常容易忽略的經濟常識,需要被重新理解,以資防范在危機時代來臨之際可能引發(fā)的沒必要的恐慌。
經濟危機不一定是壞事,是從認知哲學層面而言的,而現(xiàn)實情境中,經濟危機當然帶來很多災難性的后果。可以肯定地說,經濟危機首先影響中產階級的下層,他們收入下降,不動產貶值,資產結構缺乏對抗通貨膨脹的組合,但要承擔的責任則變得更為沉重。對于絕對貧困群體,如果危機影響到他們的生存底線,那么社會騷亂將不可避免,但反過來講,這也將刺激他們的博弈意愿,增加他們的博弈能力,使得公共政策必須回應他們的訴求,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對于中上階層以及富裕群體,經濟危機會重挫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曾經的利益結構可能走向瓦解。
當然,今天的經濟危機畢竟是在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基礎上發(fā)生的經濟危機,這和人均3000美元基礎上的危機畢竟不能同日而語,經濟發(fā)展本身已經給我們帶來了一定抗風險能力,即使整個社會的財富損失了30%,也不會導致大規(guī)模的饑荒,不需要過度渲染經濟危機的災難性后果。而經濟危機帶來的壓力可能催化經濟變革,使得經濟重新恢復活力,經濟危機可能導致政策變遷,使得政策變得更合理,經濟危機會對精英階層形成擠壓,導致基本博弈規(guī)則的改變。
總之,危機是不可避免的,而對危機的恐慌則無濟于事,與其恐慌,不如去理解危機,根據漢語語義,危機蘊含著危險和機會,正在到來的經濟危機會帶來危險,同樣也會帶來機會。